守城是后期发展的核心环节,而兵种搭配是防守成功的关键。步兵作为主力防守单位,具有较高的防御力和稳定性,适合作为第一道防线;坦克部队则能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,尤其在应对敌方装甲单位时效果显著。远程单位如狙击手或炮兵可部署在后方,对敌方密集阵型造成范围打击。合理的兵种协同能最大化防守效率,避免单一兵种被针对性克制。需兵种等级和科技加成会直接影响实战表现,因此优先升级防御类科技至关重要。
地形利用是守城策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。山地地形适合布置步兵和防御工事,利用高地优势阻挡敌方推进;平原地形则更适合坦克和机动部队展开阵型。城市内部的建筑布局也会影响防守效果,例如将防御塔布置在主城附近可形成交叉火力网。若敌方采用迂回战术,可通过侦察单位提前预警,并及时调整防御重心。地形与兵种的结合需要根据战场实时情况灵活应变,避免僵化部署。
建立多层防御体系能有效延缓敌方进攻节奏。第一层以步兵和轻型装甲为主,用于消耗敌方先头部队;第二层部署坦克和反装甲单位,针对敌方重型装备;第三层则可安排远程火力单位进行收割。防御体系的层次感能分散敌方火力,同时为反击争取时间。资源调配需倾向于防御设施和关键兵种的生产,确保战时补给充足。科技研究应优先点满防御类天赋,例如城防加固、兵种抗性提升等。
情报收集和战术调整是守城的动态环节。通过雷达站和侦察机持续监控敌方动向,预判其主攻方向。若发现敌方集中攻击某一区域,可临时调动预备队增援;若敌方采用消耗战,则需控制己方战损比例。军官技能的合理触发也能扭转战局,例如提升防御力或恢复部队状态的技能应在关键时刻使用。守城并非被动挨打,适时组织小规模反击可打乱敌方部署。
长期守城需要兼顾资源可持续性和兵力补充。仓库容量需足够储备粮食和弹药,避免围城期间陷入资源短缺。同时保持一定比例的后备兵营,用于快速补充战损单位。与盟友的协同防守也能分担压力,例如请求友军牵制敌方侧翼或提供空中支援。守城的终极目标是迫使敌方放弃进攻或为盟友反击创造机会,因此需平衡防御与战略目标的关系。